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核子反應爐都是大型輕水式反應爐,裝置容量約為1,000 MW,並以水為冷卻劑。此外,輕水式反應爐所使用的燃料,稱為低濃縮鈾,這是從地下開採的鈾礦經過加工後,在濃縮設施中提高鈾235的濃度,以便使其可用於輕水式反應爐。輕水式反應爐的鈾235濃度約為5%或更低。此外,經過濃縮的鈾燃料無法直接用於製造核武,因此輕水式反應爐的核武擴散的風險相對較低。
2024/11/02 21:33關於核電廠延役安全的基本問題有兩個。首先,核電廠業者是否能夠確實,並且定期地檢查和維護所有經歷老化、劣化的零件,以在問題惡化成為隱患之前,及時發現。其二,對於無法修復或更換的零件,業者是否能確保,它們在核電廠延役期間內保持完整性和功能性?業者可否證明,這類零件在核電廠最終關閉時,它們仍然正常運作?在考慮更新核電廠運轉執照時,我們應該確實提問。
2024/11/02 21:14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整理於2024年10月16日舉辦的講座「科學觀點看核能科技與風險—談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邀請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核電安全主任埃德溫.萊曼博士(Edwin Lyman)進行線上演講,從科學觀點出發,討論關於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科學觀點。
2024/11/02 20:55國立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與森崴能源,1日共同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森崴能源成為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合作企業,共同推進離岸風電產業的科研發展,促進台灣離岸風電的自主化,並培育相關專業人才,為台灣的能源轉型奠定基礎。
2024/11/01 23:19碳費將於明年元旦開徵,台灣中小企業界普遍因面對眾多減碳的國際標準或政策卻毫無對策下,而產生嚴重「碳焦慮」;南投縣政府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日前共同舉辦「展望ESG與永續環境下的數位青創發展趨勢論壇」,期待可以協助工商業界找到解方。
2024/11/01 13:04雲端發票抽獎爭議升溫,財政部今(29)日發出新聞稿中提出5大說明,並強調對於外界質疑「民眾重複中獎遭疑不公等情,該局刻查證中」,待有結果會向外說明。
2024/10/29 22:03金管會今(29)日發布「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方案內容涵蓋六大推動重點,包括:資金支持企業淨零轉型、蒐集建置企業碳排資料及強化氣候韌性、鼓勵金融業揭露減碳目標策略及自然相關財務資訊、普及永續金融證照及人才、精進永續金融評鑑及合作機制,以及提升國際影響力,期能擴大金融支持面向與力度,目的金融業協助導引資金入永續轉型外,2028年相關永續綠色將納入檢查局金檢範圍。
2024/10/29 17:23醫療產業的碳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4.4%,台灣醫療產業積極尋求減碳之道。目前,全台已29家醫院發布永續報告書,並有96家醫療院所簽署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發起的「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CSRone永續智庫與TAISE,邀請國內外醫療業者及大廠代表共同分享低碳與智慧轉型的成功經驗。
2024/10/26 21:53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極端氣候事件日益頻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東部三家醫院包含花蓮慈濟醫院、玉里慈濟醫院及關山慈濟醫院,一起落實節能減碳措施,並在9月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認證,於10月24日取得國際查驗機構認證證書,而花蓮慈院也是東部首家獲得此認證的醫學中心。
2024/10/26 16:51為了培育女性創業家,渣打國際商業銀行推動了專為女性創業者設計的培力課程,主要針對員工數1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今年,共有31個專注於科技創新、社會共融及環境永續這三大核心領域的女性創業團隊參加了「渣打女力創業獎」的競賽。最終,陪灶企業社創辦人陳昀鎂、珄笙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陳亞筑,以及大島嶼群相有限公司負責人陸以寧,分別榮獲獎項。
2024/10/24 21:16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24日出席行政院會,針對環境部提出「全臺垃圾處理和SRF全面體檢、加嚴標準」報告,對於目前全國掩埋場裸露垃圾處理以及SRF廠體檢與後續管理進行的說明表示,目前SRF廠體檢有三成不合格,而環境部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新標準仍未達歐盟規範。
2024/10/24 18:31環境部2025年起徵碳費,業者2026年須繳納,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接受節目訪問時表示,碳費繳最多可能是台積電,約繳新台幣10億多元,但相比其營收很小;台電、中油則約5億多元。
2024/10/24 17:41氣候變遷對全球造成的影響日益嚴重,尤其是對開發中國家而言。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提出了「氣候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概念。本文將探討該基金的歷史背景、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2024/10/24 16:47CBAM立意良善,政府應該保障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不過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機制設計並非一蹴而就,政府推動台版CBAM時應審慎規劃,以免引發市場波動和貿易爭議。
2024/10/23 10:23綠色和平與國際藝術家丹·安克(Dan Acher)合作一項全球環境藝術行動「萬眾矚目」(We are watching),11 月 25 日至 12 月 1 日,多國領袖將齊聚韓國釜山,展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 5),現場將升起這幅由全球公民的照片集結成的巨大馬賽克眼睛旗幟,傳遞塑膠危機迫切需要解決的訊息給各國領袖。
2024/10/22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