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登場 環團籲:強化2035減碳目標

▲10個環團聯合發起「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大遊行,並於10/9舉行開跑記者會。(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10個環團聯合發起大遊行,並於今(9日)舉行開跑記者會。(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年被視為台灣氣候政策的轉捩點,10個環保團體聯合發起「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預計於11/1上街,呼籲政府在聯合國COP30大會前,提出更嚴格的2035減碳目標、堅守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並展現符合淨零路徑的承諾。這次行動邀請各行各業參與,強調共同打造氣候韌性、確保台灣永續發展。

本次遊行主軸圍繞三大韌性主題,共列出11項訴求。首先,在永續與世代正義方面,環團要求強化非核減碳政策,落實公平綠能與國土規劃,結合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推動生態保護及恢復。此外,也主張保障青年世代的參與權、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提升產業低碳競爭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層面,團體訴求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提升全民能源自主能力,並號召百工百業參與氣候調適,攜手守護未來。

第三部分則著重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包括建立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系統,推動地方公正轉型、深化綠能開發民主參與,落實原住民土地主權及環境正義,並呼籲停止助長戰爭與種族滅絕,以防氣候危機惡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指出,全球平均氣溫若超過工業革命前1.5°C的界線,極端氣候、乾旱、暴雨等災害將大幅加劇,生態系統面臨不可逆的危機。她強調,台灣今年首次與國際同步提出2035年氣候承諾,但現行減碳目標與策略仍有不足,難以確保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崔愫欣呼籲,必須凝聚社會共識,積極減碳、淘汰化石燃料,推動公正轉型,守護下一代的安全。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政府應將2035減碳目標提升至基準年52%,而非現行38%,才能避免台灣陷入失序轉型,確保2050年達到淨零。趙家緯也強調,核電雖有重啟討論,但高成本、建設週期長及核廢料處理等問題,並不適合台灣作為氣候政策解方。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政府應提升2035減碳目標。(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趙家緯認為,政府應提升2035減碳目標。(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台灣製造業排放占比高,如何兼顧勞工權益與加速工業減碳,是公正轉型的重點。國發會雖已設立委員會,但資源分配與溝通機制仍待加強。遊行也邀請勞工團體共同發聲,要求政府在行動計畫中納入受衝擊族群的支持對策,促使企業履行公正轉型責任,並提升員工技能,建立具體支援措施。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面對氣候危機,應以《國土計畫法》為基礎,整合能源、農業與環境政策,導入跨部會協作,並強化基礎設施、完善災害風險評估,以提升國土韌性。去年花蓮地震、颱風等災害凸顯極端天氣威脅,政府須將長期資料納入決策體系,預防未來災害。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面對氣候危機,政府須完善風險評估。(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黃靖庭表示,面對氣候危機,政府須完善風險評估。(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各部會也被要求運用生態專業及在地知識,訂定2030自然零損失、2050棲地復育路徑,推動長期監測與OECM(其他有效保育地),保障原住民族土地與知識權益,實現生物多樣性零損失與淨零排放。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則呼籲,氣候政策必須納入原住民族參與決策,讓部落成為治理夥伴。災害發生地多在原鄉,需尊重部落文化與土地脈絡,並落實「自由、事先與知情同意」(FPIC)原則,確保部落在災害防救及能源轉型有發言權。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指出,極端天氣已成為各行業與家庭的日常挑戰,產業、醫療、教育、農漁等領域都受到衝擊。她強調,調適措施需成為地方與中央的標準配備,包括職場防熱、彈性工時、避暑空間、社福盤點、校園遮蔭、農漁導入耐熱品種等,讓社會能夠穩健面對未來災害。

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認為,政府自2016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雖然風光產業成長,但也帶來衝突與民心流失,制度不完善、資訊不透明、在地參與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她呼籲,中央與地方應攜手分擔責任,讓綠能發展成為全民共享的資產。

▲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呼籲中央與地方應攜手分擔責任。(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陳郁屏呼籲中央與地方應攜手分擔責任。(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強調,台灣面臨氣候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挑戰,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她建議發展「光電結合儲能」的微電網,提升家戶、農漁村及社區自主供電能力,減少進口能源依賴,強化國安與經濟韌性。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則指出,極端氣候災害日益嚴重,政府應落實污染者付費,推動產業轉型與公開綠電承諾,並解決用電不均問題。她呼籲國營事業帶頭減少不必要產能擴張,正視塑膠污染對氣候的危害。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指出,須正視塑膠污染對氣候的危害。(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忻儀指出國營事業須正視塑膠污染對氣候的危害。(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執行長吳昀芳質疑,現行決策是否真正考慮青年及未來世代的權益。她認為,氣候行動不僅是減碳速度,更關乎決策過程的公平與世代正義,應讓青年參與政策制定,才能實現永續與韌性社會。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表示,氣候變遷加劇資源稀缺,容易引發軍事衝突,並強調軍事行動與化石燃料消耗將惡化氣候危機。他呼籲台灣政府停止採購俄羅斯化石燃料,審視對以色列軍民產品的出口,避免成為種族滅絕的幫兇。

關鍵字: ESGSDGs永續氣候能源減碳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