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姿吟/專題報導
今年初的一場活動,現場與會的電子媒體開門見山:「氣候變遷新聞通常是票房毒藥,這種議題不受民眾青睞!」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當面坦言,自己走上這條孤獨的路已經16年。今年已經77歲的他,一度是無人問津的存在,但堅持到底、從不放棄至今,已經成為了推進台灣永續發展的指標人物。「我這個曾經的毒藥,現在開始會變甜藥。」簡又新開朗笑說。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圖/記者梁建裕攝)
當時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條路?「老實說,的確蠻辛苦的!」簡又新感慨萬分,「很多人說:簡又新好聰明,那麼早就可以看到這個題目!」但他說:「不是啊!我是走了10多年!並不是說今天因為議題很熱門,我才跳進來。」觀念的差異,在於他多年的積累和堅持。
這條路的選擇,主要與他過去的職務背景有關,「早期做環保署長嘛!所以我本來就對環境議題非常關心。」他說,後來又因為擔任交通部、外交部長等職位,與國際上有較多深度交流,看多了之後發現,氣候變遷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文明的生存,在21世紀之後,將會變成全世界非常重要的議題。
「現在看來已經非常清楚,極端氣候、暴雨、乾旱、海水上漲,還有北極冰融冰等,已經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巨大威脅。」正是出於對這個問題的深刻體認,簡又新開始了,推動成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益倡議活動。
從孤掌難鳴到一呼百應 歷經16年累積與堅持
簡又新繼續侃侃而談著追求永續發展的艱辛。初始時,朋友多抱持懷疑態度。每當向企業家朋友倡議發展永續,都會遇到類似回應:「我們已經捐500萬元,為公益做很多了!」經理人與股東,總是更關心EPS(企業每股盈餘)和股東分紅等議題。這讓他感到困惑,每次談起永續發展,話題就很難繼續。
他並未因此氣餒,「開始的時候,的確是非常困難。」當時人們對這個議題的關注度不高,但後來獲得先行者的正面反饋:早期的永續行動,對該公司的競爭力有很正面的提升、對社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難以抑制的疑問湧上心頭,來訪的我直言不諱:在擔任重要政務官多年後,如何面對卸任後孤掌難鳴的困境?面對那些企業對於投資永續發展的高度懷疑,又是如何走過這段困難時光?
「我給妳講一個故事吧!」簡又新娓娓道出回憶中的心境,「離開政府單位,我明白自己已經沒有公權力了。」他承認遭遇了巨大的困難,企業界對於永續發展的價值存著深刻的質疑,對這個看不見即時效益的議題感到無法理解,然而,他並未被壓力所動搖,「有一句話說『胡蘿蔔加大棒』!」一種賞罰併進的兩手策略,他沒有棒子,但運用「蘿蔔」策略來鼓舞眾人,參與永續的旅程。
怎們做?「我們需要更多的故事,讓人們理解、共鳴。」他對自己說:「或許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方法,一個能夠引起企業興趣的方式。」於是開啟了「比賽」形式的思考。
▲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共同的目。(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首辦比賽邀王金平頒獎 現場寒酸讓人尷尬又落寞
辦比賽是極為巧妙的策略,但第1年只有16家公司參與,5家公司脫穎而出獲獎。「有人就說,欸!你膽子很大啊!竟然不是人人有獎,把廠商都得罪光了,大家明年就不會來了!」簡又新吐露著信念,「如果水準不夠就得獎,就有漂綠的嫌疑啊!」
那場頒獎典禮,他印象深刻。儘管邀請到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頒獎,但會場迷你,比一間小學教室還要狹小,讓人不禁懷疑是否迷路了。「妳一定明白,政府機構舉辦的活動總是場面盛大。」簡又新對著我苦笑了一下,透露那時的窘況,現場只有約5個人出席,相當寒酸,「我坐在那個場中時,心中其實是相當落寞的。」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無奈。這段起步期長達7年,成長緩慢。
簡又新專訪2/ 500企業搶入 總營收破36兆超越台灣GDP
簡又新專訪3/ 做好ESG也能有漂亮的EPS 開啟年輕人的黃金時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