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記者會。(圖/范雲國會辦公室提供)
● 許麗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研究所 前所長
本評論旨在剖析師大女足抽血事件,論證其並非單純的程序瑕疵,而是一場在整合型計畫光環掩護下,對研究倫理制度的公然踐踏與學術良知的徹底背棄。事件的演變,從最初的「無聲同意」到事後的「申訴求助」,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台灣學術巨塔中,一個從個人到體制的系統性失能。
在師生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下,女足隊員被抽取血液。然而,這份沉默的「同意」背後,隱藏的並非合規的研究程序,而是一個驚人的事實:該研究行為極可能完全沒有經過IRB的倫理審查。獲得高經費補助的整合型計畫,其倫理審查機制是否有被跳過?
又是什麼樣的「學術良知」,能讓研究者做出如此明知故犯的決定?在教練與選手、師長與學生這種「特別權力關係」中,「同意」極易變得「無聲」。即便選手簽署了同意書,但在資訊不透明、權力不對等的情境下,這種同意也缺乏真正的「知情」與「自願」,這不僅是不道德的,更是對弱勢參與者個人尊嚴的徹底漠視。
筆者過去申請國科會醫學教育或資訊教育學門,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三年內都須接受9小時的研究倫理課程並通過考試,執行計畫前須通過IRB審查,此審查都須歷經半年到一年,歷經初審及複審的回覆,通過後的計畫版本需蓋IRB認可章,才可開始執行計畫,計畫結束後須繳交成果報告,資料先保存,甚至可能面臨事後審查。因研究對象是學生,IRB委員通常都須說明對學生的保護及自主權益,而且不能影響學業成績等,這是很基本的研究倫理。此事件測驗前告知招募程序及事後補簽同意書,是不符合IRB研究倫理的,需事先說明執行計畫目的理由並讓受試者有時間思考是否參予,等簽署後才能執行。
此次事件將抽血與學生的修課資格掛鉤,形同脅迫。筆者不禁要問:在一個以「師道」為基石、以「培育學子」為己任的師範大學裡,為何會允許此事件發生?又當學生鼓起勇氣提出申訴,卻面臨長達半年以上的拖延與冷處理,這意味著問題已從「事前預防失靈」延伸到事後補救無門。當學術良知可以被拋棄,倫理審查可以被跳過,申訴機制又形同虛設時,整個學術體系就淪為了一個保護強者、犧牲弱者的不義結構。這不僅是對少數人的傷害,更是對台灣整體學術聲譽的重創。
筆者建議重建信任的唯一道路,唯有徹底的真相調查、嚴肅的責任追究與深刻的制度改革。學術社群必須正視此事件揭示的系統性風險,執行計畫落實研究倫理,並將對「人」的尊重,真正內化為所有研究者不可動搖的核心價值。當科學研究的過程充滿了冷漠、算計與剝削,它所產出的「知識」也將是冰冷的、缺乏溫度的,甚至可能被用來服務於更不人道的目的。這樣的科學,即使技術再先進,也已失去了作為文明燈塔的靈魂。因為當科學失去人性,再輝煌的成果也將黯然失色。
▲民進黨立委陳培瑜、范雲及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行「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 台師大血汗學分 教育部不管嗎?」記者會。(圖/記者屠惠剛攝)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