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綠色供應鏈重組與氣候變遷加劇的壓力下,唯有加快再生能源發展與產業綠色轉型腳步,台灣才能穩住經濟基礎。(圖/綠色和平提供)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綠色和平於今(19日)發布最新報告,檢視總統賴清德上任一年來的氣候與能源政策進展。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忻儀表示,雖然賴政府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展現高度重視相關議題,但政策執行仍以經濟發展和產業擴張為優先,導致減碳與能源轉型目標進展緩慢,恐影響台灣達成淨零碳排的承諾。
賴清德上任後,即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推動節能減碳政策,全年節電達48億度。然而,隨著AI及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整體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導致用電碳排放量不降反升。根據綠色和平的統計,僅半導體業的碳排量在2023至2024年間便增加了近29萬噸,增幅達1.54%。
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中的碳費定價雖於去年拍板定案,但每公噸僅300元的起徵標準,與新加坡等國相比顯得過低,難以有效促使企業加速減碳。綠色和平批評,該政策在工商界壓力下妥協,未能為產業減碳提供足夠的動力。
▲2024年再生能源僅占11.9%,2025年20%目標即將跳票,其中仍以太陽能和風力為大宗,其他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圖/綠色和平提供)
在能源轉型方面,賴政府將穩定供電與經濟成長列為優先目標,但再生能源的推動進度明顯落後。根據報告,2024年再生能源占比僅達11.9%,距離2025年達成20%的目標仍有顯著差距。太陽能與風力雖為主要發展方向,但受限於屋頂型及地面型光電設置的瓶頸,政策推動未見突破。
此外,政府原本計畫將光電設置納入國土計畫,但因《國土計畫法》延後實施,相關規劃暫時擱置。另一方面,臺美外交壓力促使臺灣大幅增加天然氣進口及合作開發阿拉斯加天然氣,恐導致未來能源結構過度依賴天然氣,陷入化石燃料鎖定(LNG lock-in)的風險,進一步拖累能源轉型進程。
綠色和平強調,賴政府雖展現理想抱負,但實際上減碳與再生能源的進展並未跟上全球綠色供應鏈重組及氣候變遷加劇的步伐。該組織呼籲政府重新盤點現有政策工具,包括提高碳費標準及加嚴用電大戶條款,以促進產業轉型動力,並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讓經濟成長與碳排放量脫鉤,才能確保臺灣如期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綠色和平評賴清德上任週年氣候與能源政策 ,認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充滿政治理想,卻未達減碳與能源轉型目標。(圖/綠色和平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