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合成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選民對候選人的氣候與淨零政策表現越來越重視,尤其是青年世代受氣候衝擊影響深遠,更傾向支持重視氣候議題的候選人與政黨。面對即將迎來2024年的總統大選,綠色和平向三位候選人提出政策建議書,並持續更新各總統候選人所提出的氣候政策與說明。
目前,三位總統候選人中,已經有兩位提出203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賴清德提出延續政府既有的25%減排目標,而侯友宜則提出30%的減排目標。然而,三位候選人的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都未達政府設定的30%目標,也未達綠色和平倡議的40%標準,更遠低於國際淨零標準的60%。
此外,三位候選人都認識到多元綠能發展的重要性,提出相關政策,包括低碳交通、綠領人才培訓和循環減廢,以建構淨零軟實力。
在保護自然碳匯方面,目前只有柯文哲提出了較積極的政策,旨在守護藍碳資源。
▲截至2023年9月19日,「2024 氣候領袖」候選人氣候與能源政策檢核。(圖/綠色和平提供)
賴清德
延續目前蔡政府既有的2030年減量目標約25%,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目前延續政府30%,尚未提出新的目標。他提出未來將成立「淨零創新科技發展平台」結合產官學研,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及海洋能,還有智慧電網及儲能。賴清德也主張氫能發展是下一個階段的重點,將效仿美國、日本與歐洲等許多國家,規劃氫能源戰略,透過國際合作,提高氫能用於發電、載具和工業等領域的占比。
提升淨零軟實力,賴清德支持推動學院、企業合作栽培綠能人才,協助提供考取國際證照,為「2050淨零轉型」奠定基礎,並主張透過機車產業電動化與輔導傳統機車行轉型,創造更多的「綠色就業」。賴清德提出將澎湖打造為淨零示範城市,使用太陽能、風力與未來的潮汐發電,並將交通工具全面電動化。他主張善用臺灣電子資通訊領域的優勢,結合物聯網、5G、雲端運算,從機車、充電站、車行三方面,一同建構電動車友善使用環境。
在循環減廢政策上,他主張擴大循環經濟,發展綠色成長新戰略。自然碳匯方面,賴清德表示建立「減碳增匯」機制、產官學研的跨域結合,讓農業成為淨零轉型生力軍。
侯友宜
主張 2030 年減量目標 30% 以上,提出 2030 年再生能源目標 27%。侯友宜表示,為補足電力缺口,長期應加速發展風力、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加上推動氫能與儲能系統以及智慧電網,確保電力穩定、安全、可靠。
淨零軟實力方面,侯友宜主張發展智慧城市、永續減碳產業,創造新一波人才與技術革命。推動交通運具電動化,侯友宜提出鼓勵研發電動車技術、協助傳統修車行轉型、廣設充換電站、提高消費者購買誘因等作法。循環減廢政策上,侯友宜主張加速推動清淨與循環型生產程序,在2050年前建立「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產業模式。面對未來電池汰換潮,他主張產官學必須全力投入電池回收技術,協助傳統電池和機車回收廠的轉型。
柯文哲
未提出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柯文哲曾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40%目標,而後調整為30%目標。此外,主張讓零碳產業成為臺灣十年願景工程戰略計劃總指導方針,大幅開發太陽能、風能、水力能、地熱等多元綠能,其中地熱、氫能可發展為穩定基載。
柯主張政府應輔導企業透過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儲能設備,鼓勵企業綠電自發自用,成為唯一提出相關政策的候選人。他支持推動公民電廠,尤其是土地需求較低的「都會區屋頂太陽光電」,提高公眾對屋頂太陽能的認識,並建立能源轉型利益共享機制。
淨零軟實力方面,柯文哲提出「在人才培育,鎖定綠能與 AI產業」;建立淨零示範區,他主張推動建築深度減碳,公有建築每年翻修 3% 改善節能,進而擴及私人新建物與既有私人建物,設定達標年限。推動交通減碳,柯文哲認為應獎勵電動運具研發,增加電動車公共充電樁、完善私人設置充電樁、增加「雙向充電」配備,目標 2030 年電動公車普及率 100%、電動小客車市售比 30%、電動機車市售比 35%。依據臺北市推動 UBike 經驗,提出機車、汽車也能推動「UMotor」、「UCar」,並進一步把所有共享運具改為電動。
推動循環減廢,柯文哲主張未來禁用購物提袋、免洗餐具、塑膠吸管等一次性製品,建立碳足跡標籤制度,公部門及企業無紙化。柯文哲支持推動海洋三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讓他成為唯一提出守護「藍碳」政策的候選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