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O提醒,更高頻率及強度的全球高溫熱浪恐怕才剛開始而已,台灣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圖/記者劉亮亨攝)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7月第一週全球迎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週,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更指出,7月6日的全球日均溫攀升至17.23°C,已打破10萬年來的紀錄。世界氣象組織(WMO)在7月10日記者會上也指出,從6月底開始,所有的觀測數據都非常高,包含海水的溫度、氣溫。此外,南極海冰覆蓋的程度也創下史上新低,前所未見。面對「史上高溫」,台灣應該如何應對?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對此現象皆強調,全球暖化的影響已不容小覷。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指出,這次北半球的夏季高溫,主要是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持續升溫現象,遇上自然的聖嬰年週期,雙重作用底下所造成的高溫。這一次的高溫事件數度在台北量測到全台最高溫,這主要與都市化強度高、人為排放熱源多所造成的都市熱島效應有關,再加上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而更加劇。
對於WMO提到未來有可能會更熱,石婉瑜表示,這一次的聖嬰現象才剛剛開始,預估今年秋冬之際達到高峰,2024年將會比今年更熱,且未來的5年(2023~2027年)都會很熱,有很高的機率會超過攝氏1.5度的全球升溫臨界值。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表示,由於今年夏季才剛處於開始階段,且赤道太平洋海溫的發展尚未達到聖嬰事件的標準,全球溫度就已創新高,表示全球暖化的影響已不容小覷。她也提到,必須密切關注接下來的聖嬰事件的發展,2024年有可能發生比今年更熱的極端高溫事件。太平洋為全球最大的海洋,對全球的氣溫有很大的影響,在過去的歷史紀錄裡,當聖嬰事件發展過後,全球溫度偏高,例如在2014/15年強聖嬰過後,2016年為全球最暖的一年,反聖嬰事件發生後則相反。
▲▼球歷年每個月平均溫度趨勢。▼2023年六月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圈起處為高溫分佈最明顯的區域)(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正達提出數據指出,從溫室氣體增加造成全球暖化的長期趨勢,以及氣候系統的內部自然變動兩者疊加的角度而言,7/1~7/7為史上全球平均溫度最高的一週,並不特別奇怪。
陳正達提到,當氣候變遷相關議題成為國際政策討論與媒體報導的關注目標時,社會大眾對於人為活動所造成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地球氣候系統內部的自然變動也一樣會造成地球表面溫度變化,此外像是太陽活動、火山爆發所產生的大量懸浮微粒,這些自然因素也會產生氣候驅動作用,過去觀測的全球平均溫度就持續有年際或甚至年代際的變動。
在過去觀測紀錄中,對地球表面溫度年際變化影響最大的地球氣候系統的內部自然變動,是透過大氣海洋耦合過程所產生的聖嬰/南方震盪現象,當聖嬰現象發生時,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溫度較暖,雖然只是區域的高溫,但是計算全球平均溫度時,往往會比長期氣候平均高一些,而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全球平均溫度往往反而比較低。
過去三年,很特殊地,秋冬季熱帶東太平洋都是處於反聖嬰現象,也因此全球平均溫度相對比較低一些。不過從今年春天開始,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溫度逐步上升,多數的氣候預報作業中心都預報今年秋冬季將會發生聖嬰現象。從今年六月全球海溫分佈(圖二)來看,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溫度特徵也的確反映出典型的聖嬰現象。此外,六月同時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甚至在南半球中緯度海表溫度也都是處在比氣候平均值更暖的狀態,海洋的熱容量大,溫度變化較為緩慢,也就難怪七月初觀測到史上全球平均溫度最高的一週。一般來說而言,伴隨聖嬰現象的熱帶東太平洋表面溫度增暖在冬季最大,不過屆時全球平均溫度已經隨著季節循環而下降,就並不能說是最高的全球平均溫度,但是從過去歷史觀測資料分析,到七月底之前,最高全球平均溫度都還是有可能被打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