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去年(2022年)全國一般廢棄物量高達1,185萬噸,創下歷年統計新高,更連2年突破1,000萬噸(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去年(2022年)全國一般廢棄物量高達1,185萬噸,不僅創下歷年統計新高,更是連2年突破1,000萬噸;其中,約479萬噸為一般垃圾、657萬噸為資源垃圾、48萬多噸是廚餘。這無疑再次凸顯廢棄物處理相關法規完善的迫切性。6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邀請環保署備詢時,立委莊競程提到長照業、飯店垃圾等無處可去的問題,而立委洪申翰則提到了希望將《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整併議題,環保署長張子敬允諾,將在今年7月提出具體《資源循環促進法》。
針對廢棄物亂象已遍地烽火的情況,立委洪申翰與民間長期的爭取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準備提出《資源循環促進法》的立法。
洪申翰指出,這次的二法合一大修,就是希望將過去《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整併,尤其要從過往只注重廢棄物管理的思維,邁向資源循環。對於這樣的做法,他表示認同也支持。
但洪申翰認為這次修法,環保署需要具體回應過去的廢棄物亂象,同時,他也在今天衛環委員會的質詢,向張子敬署長提出「4大廢棄物」問題:
一、促使產源發展資源循環產業模式的政策工具不足。
二、環保署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廢棄物的分工協調介面不明。
三、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與後端去化管道受阻。
四、再利用產品沒有市場去處,造成「假再利用真棄置」問題。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圖/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提供)▼環保署長張子敬到立院列席報告並備詢。(圖/記者許敏溶攝)
現場,張子敬同意「4大廢棄物」問題的確是目前廢棄物治理的最大困境,也認為這次《資源循環促進法》的立法過程,需要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工具來回應。因此,洪申翰提出3大要求:
一、在未來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中,會從後端管制思維轉為資源循環模式,因此,必須在新法中,制定出能夠引導產源發展資源循環產業模式的政策和財務工具。而不是只靠口號。
二、目前事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管理,散落在經濟部、內政部、農委會等各個部會,未來《資源循環促進法》中,也會明定各部會在廢棄物管理上的協辦具體角色。
三、針對資源回收體制現況困境,包含:後端補貼費無法協助到最基層的業者和資收個體戶等的問題,未來《資源循環促進法》也應納入回收體制強化和精進的檢討。
洪申翰指出,希望環保署不要困在過去「後端管制」的思維,而是要從前端產業運作的角度,思考設計出一套可以讓物質流運作的經濟模式,從法規工具重新檢討、調整現在的管理方式來妥善處理廢棄物。並放入未來的《資源循環促進法》。現場,環保署長承諾,將在今年7月提出具體《資源循環促進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