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碳捕捉技術不輸人 專家:搶進國際市場仰賴跨部會政策支持

▲▼樹,種樹,樹苗。(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全球碳移除報告》指出,當前全球CDR的方式有99.9%來自傳統的方法。(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牛津大學今(20日)在台灣時間凌晨12:00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該報告為全球第1次全面評估二氧化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現況的獨立科學評估。報告指出,當前全球CDR的方式有99.9%來自傳統的方法,如:造林;僅0.1%來自新的技術方法,如:生物炭等。

研究團隊呼籲,各國的CDR計畫數量與實踐巴黎協定所需的移除數量有極大落差,新技術的CDR需增加1,300倍,傳統方式的CDR(樹木與土壤)需要增加2倍,才可能將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的目標之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別邀請國內專家針對該報告進行解析,也分享台灣的碳移除技術的進展,並提到台灣碳捕捉技術仍在試驗階段,但技術不輸國外,若政府與產業能大力支持,加上優越的石化產業能力,未來國際上可具競爭力。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育正表示,台灣的主要碳排為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通常濃度高且來源集中。當前減碳的策略優先度,應為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或是以碳捕捉技術方法(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減少這些濃度高且來源集中之碳排,如:火力發電廠煙道氣、鋼鐵業及水泥業排放的廢氣。使用CDR回收空氣中低濃度的CO2 唯有在高濃度碳排來源皆排除後才有實施的理由。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榮譽退休教授談駿嵩則說明,台灣目前捕碳規模只在試驗階段,若沒有政策、法規、環評、技術、金融、財政、土地等之配合,要達這些目標是具相當的挑戰。由於碳捕捉及利用在國際上現仍處在發展階段,目前台灣的捕捉技術對比國外毫不遜色,加上台灣有相當優越的石化工程能力,若政府及產業能大力支持自行研發,未來必能具更高競爭力,不僅台灣產業減碳不會為國外所控,並能擴散技術至國際。

▲▼樹,霧氣,自然,山中。(圖/Adarsh Kummur/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專家們指出,台灣碳捕捉技術仍在試驗階段,但技術不輸國外,若政府與產業能大力支持,加上優越的石化產業能力,未來國際上可具競爭力。(圖/Adarsh Kummur/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關鍵字: ESG永續碳移除暖化碳排減碳二氧化碳牛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