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華航馬拉松」星光夜跑今(12)日於台北大佳河濱公園盛大開跑 ,賽事包括半程(21K)馬拉松組、健康樂跑(10K)組及親子休閒 (5K)組,吸引近萬名海內外跑者共襄盛舉,寫下國內半程馬拉松賽事 夜跑參賽人數最多紀錄。
2024/10/12 20:27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114年起將對企業開徵碳費,台中市推估有28家公司(38廠),所需繳納碳費約250萬至15億元不等,碳費價格相較國際費率偏高,誓必衝擊企業財務,造成經營成本上升,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市府將實施專款專用等4項策略,扮演企業轉型的最佳夥伴,協助企業在減碳經濟中取得先機。
2024/10/12 15:01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Google 台灣、鴻海科技集團、台灣大哥大共同主辦的「2024 Google Project Hatcher 創新國際論壇」,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論壇匯聚產業領袖、創業家、投資人與技術專家,共同探討創新技術、商業模式和產業未來趨勢,以推動台灣新創產業蓬勃發展,並提升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024/10/09 12:16歐德集團「百閱計畫」2024年完成桃園市大坡國中與新竹縣信勢國小「第51、52所」幸福圖書室,日前舉辦啟用典禮,新竹縣副縣長陳見賢、歐德集團總經理江衍欣、新竹縣政府教育局長楊郡慈等多位貴賓親臨現場,由知名藝人白家綺擔任公益大使。
2024/10/08 19:52我國碳費費率7日拍板,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若企業選擇最高標準的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A方案50元,或B方案100元,碳費預計明年5月底前試申報,後年正式收費。對此,國民黨立委許宇甄8日示警,環境部立意雖好,卻沒有思考到慮技術、學習時間、改善成本等面向,恐逼使部分產業從台灣消失。
2024/10/08 15:02台灣金融研訓院7日攜手社會福利總盟,共同推動社福機構員工的金融知識與技能培養。這是台灣首度為社福機構員工設計的金融培能課程,目的在於提升員工的財務知識與技能,以提高抵禦生活風險的能力,並進一步提升社會安全網的服務品質。
2024/10/08 00:01透過「華山論劍」的情境,讓我們試圖從現代管理思維來探討武俠小說中的各類型人物如何展現其獨樹一幟的性格以及各派是如何領導管理,提供給企業主管作為領導統御之參考。
2024/10/07 23:56在碳費政策的推動過程中,政府應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台灣與鄰國的競爭環境。保持優惠費率的穩定性,不僅能讓企業有足夠的預期進行長期規劃,還能避免因政策過度波動,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2024/10/07 17:42環境部今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一般碳費起徵價拍板每公噸300元,優惠費率A、B分別為每公噸50元及100元。環團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依據審議會提出的優惠費率,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折價後為20元及10元,甚至比茶葉蛋還低,對今天的決議表示強烈遺憾、嚴正抗議。
2024/10/07 16:10環境部今(7)日正式拍板碳費費率,一般費率起徵價每公噸300元,優惠費率A、B兩種方案分別為50元和100元,預計今年10月底前預告碳費費率、明年1/1生效後先試申報,2026年正式收費;對此,經濟部及工總都認為,優惠費率B每公噸100元價格偏高,衝擊部分企業財務,也不利於產業低碳轉型。
2024/10/07 15:57環境部今天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正式費率出爐,一般費率起徵價每公噸300元、優惠費率A、B兩種方案分別為50元和100元。綠色和平表示,對本次審議會決議深感遺憾,批評每噸300元的起徵費率無法達到減碳效果,優惠費率也過低,將使國際社會認為台灣缺乏減碳決心。
2024/10/07 14:45環境部今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正式費率可望正式拍板,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所有國家的碳訂價都是「先低後高」,尊重審議委員會討論結果,他的任務就是推動碳費穩健上路,另為保護繳交碳費的本土產業,未來也將參考歐盟訂定「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的水泥、鋼鐵等產品,要求申報排碳係數和碳足跡。
2024/10/07 09:54巴黎奧運落幕後,媒體爭相追逐運動明星,借勢吸引眼球;即便無法直接採訪本人,也不惜以側寫方式描繪選手風采。然而,在這場媒體狂歡中,我認為有個更值得探討的話題:在這個以成功為尊的時代,長期征戰賽場的頂尖運動員,如何在勝負之間保持心理平衡?我試著約訪潘政琮聊聊。有趣的是,面對媒體一向低調的「小潘」,爽快答應,甚至準備的訪綱都沒有過問。
2024/10/06 14:42國土計畫法將於明年四月上路,當各界著眼農一、農二、國保一的議題,著眼農地補助,另一方面又討論光電使用農地的法律正當性,不要忘了台灣地理產業環境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2024/10/06 09:32碳費是為了減碳而徵收,也必須為了減碳而使用。這一基本原則可以推論出兩大使用策略:第一、將資源集中到碳排放量最高的區域,如重工業城市高雄;第二,優先投資於大規模減排項目,例如碳捕捉技術、氫能煉鐵技術等。
2024/10/06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