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好貴!台灣陸域建置成本 比大陸高4倍

大陸是全球最大風力發電市場,睽違2年後,6月又重新宣布補貼陸上風電產業。(圖/中新社、新華社)

▲大陸是全球最大風力發電市場,睽違2年後,6月又重新宣布補貼陸上風電產業。(圖/CTWANT提供)

圖文/CTWANT

蔡政府所規劃的能源政策,是設定在2025年要將核能發電歸零,而核電的缺口,將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來補上,其中風力發電也是再生能源中重要的一環,不過在台灣要蓋風力發電,從土地、設備、維護、回饋金等成本繁瑣,讓廠商有苦難言。

根據本刊取得的大陸西北某風場陸域風力發電的建置成本分析,中國建置陸域風店每1MW(百萬瓦)的成本,包含設備費用、安裝費用及其他費用,大約在520萬元人民幣,換算約2280萬元新台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台灣,以台電陸上風電第五期標案為例,2021年11月招標的布袋港站3機組共9.9MW,得標價為5.49億元,平均1MW約5545萬元,約大陸的兩倍;更早之前,2017年10月的永興風力發電站4機組共9.2MW,得標價10.75億元,平均1MW為1.16億元,更高達大陸的四倍之多。

台灣蓋風電為何會這麼貴?綜觀其原因,首要關鍵是風機設備幾乎都是由國外進口,根據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全球陸上風機主要有四家廠商,分別為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GE)、丹麥風機商維斯塔斯(Vestas)、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及中國的金風科技。

以Vestas風機在2023年上半年報價為例,平均售價每MW就從71萬歐元一路飆升到110萬歐元,儘管後續有回跌,但仍高達97萬歐元的水準。而歐洲因為風電市場成熟,甚至已經進入紅海,相較之下,幾乎只能依賴歐洲設備的亞洲市場,就成為廠商的肥肉。除了設備採購,後續維修也是由原廠負責,這又是另一個成本。在疫情過後,因為缺貨,外商風機報價可說是一年數變,上半年先漲40%,下半年再漲30%,廠商也只能接受。

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必須自行興建從發電地點到台電電網或升壓站所需要的線路,也額外增加成本。(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必須自行興建從發電地點到台電電網或升壓站所需要的線路,也額外增加成本。(圖/CTWANT提供)

而中國從2010年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製造基地,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至少15家中國公司是以商業目的生產風力渦輪機,並有幾十個中國公司生產組件,在完整的供應鏈支撐下,中國風機成本也具有競爭優勢。

風力發電廠最主要的成本為風力機組,風力發電成本組成分別為風力發電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機艙、電力轉換器、變壓器及塔架等)、土地與基礎建設(風機土地租賃、基礎土木工程、電網線路、變壓站等)、專案服務(風場設計與規劃、行政作業支出及專案管理等),陸域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64%-84%;離岸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30%-50%。

此外,今年6月28日,就在睽違2年之後,中國財政部發佈一紙關於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原本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就已公告,2020年底前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未完成併網者將不再補貼,如今補助重啟,也讓中國風電產業重新回溫。

一位風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說,就他們內部分析,中國之所以重啟補助風力發電,其實關鍵原因跟歐洲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產業都受到衝擊,但是再生能源產業趨勢已定,在大環境不好的狀況下,再生能源又很需要靠政府補助,因此讓各國政府才會持續補助。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2017年12月7日公布的再生能源發展策略,2016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分別為,再生能源5%、核能12%、燃煤45.4%,燃氣32.4%;到2025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將為再生能源20%、核能0%、燃煤30%、燃氣50%。不過跟據經濟部在今年6月21日發布的最新「202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已確定2025年再生能源20%目標跳票,最多只能達到15.5%,要達到20%的目標,要到2026年10月。

儘管風力發電也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但是實際上幾乎都是要靠民間投資,官方所給予的補助或是協助卻是寥寥可數。「以民間風力發電業者最常碰到的抗爭問題,我們早就透過商會跟官方反應,希望能建議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在電廠興建之前透過公告,先讓所有有意見的民眾或是團體都能跟業者先行溝通,不要等到要開始建了,才冒出一堆人來表達意見,這樣往往會殺的業者措手不及。」一家廠商無奈的表示。

相較於中國,台灣也最常見的,是民眾抗爭所衍生出的回饋金,至於通常會需要多少金額?廠商表示,這個跟各個案場的狀況不同,沒有辦法統計,也不能透露。業者表示,「想要爭取回饋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應該可以跟法院判例一樣,建立一個評判標準。」

目前相關的回饋金中,有法源依據的是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要求設置裝置容量超過20MW的發電設施,每發一度電就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陸域風電0.012元;離岸風電0.018元)做為電協金,在其他部分,還有漁業補償、社區發展、營養午餐、研究費用等眾多名目的回饋金。

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電力制度的問題,因為台灣目前的配電模式,還是由台電的電網來進行,但是再生能源的地點,基本上都不可能在台電電網旁邊,以風力發電為例,選址都是屬於較為偏僻的地方,都會離台電電網的電網或是升壓站有一段距離。在歐洲,通常都會由電力公司來鋪設線路,發電商付租金,但是在台灣,這段的線路是必須由發電商來鋪設,也成為另一個成本來源。

對此,台電則回應表示,在躉購價格中的公式已經有計入部分的補助,但不可諱言,補助是通則,畢竟每個發電地點跟電網或升壓站的距離不同,不可能完全補助。

延伸閱讀
風電貴森森2/從選址到採購全靠自己 陸域風電廠嘆:只能自力更生
藍綠爭北市1/偏藍選區政治光譜強 綠營要攻下恐有難度
娛樂報報/大鶴台上主持台下也懂帶氣氛 凌晨酒吧嗨唱雙眼迷濛好開心

關鍵字: 周刊王風電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