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用「迷幻劑」治療 台灣跟進?專家:仍需長期研究

▲▼藥品、藥丸、生病、醫院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澳洲開先例,成為全球第一個允許精神科醫師開立迷幻劑成分藥物給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國家,引起國際關注,但台灣專家認為仍需長期研究。(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澳洲開先例,成為全球第一個允許精神科醫師開立迷幻劑成分藥物給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國家,這一舉措引起了國際間的關注。對此,台灣生醫與精神領域專家們表示,雖然臨床醫學上,此舉非創先例,但由於每位病患的體質和共病症狀各不相同,因此仍需要進行長期的研究,以確定這種治療方法的療效以及復發的風險評估。

澳洲衛生部治療產品署(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在1日宣布,允許精神科醫師開立迷幻劑成分的藥物給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國際期刊《Nature》刊出評論談及治療風險,並指出目前的指引還不夠完善,如:何規範用藥等。澳洲SMC也請科學家說明迷幻藥劑賽洛西賓的原理,及在現實環境中的有效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立即詢問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陳景宗、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都提到,仍需要累積臨床數據,因為目前尚無法得知複雜情況的病患使用這些成分治療的效果和潛在的副作用。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陳景宗說明,現有的賽洛西賓對重度憂鬱者的試驗大都是短時間的研究。目前回顧文獻統計至2022年止,全球約有25項包含了K他命、賽洛西賓、搖頭丸成分用於治療精神疾病的臨床測試報告,雖然有看到治療效果,例如:解離性的人格有回歸到現實,但都屬小範圍的臨床試驗,還需要長期研究來確定治療效果和檢測其復犯的機率。此外,憂鬱症往往伴隨其他慢性疾病,也需要確認這些病患服用的慢性病治療藥物,和賽洛西賓等迷幻劑成分有沒有交互作用。

陳景宗提到,依目前有限資料顯示,澳洲政府對醫師、病患和療程設定很多條件,但指導原則還沒有很詳盡,有待澳洲醫療機構後續治療結果的發表,看病患接受治療後的改善效果,對是否適用到其他國家的病患則還有一段距離。將來這治療如果可以結合分子影像例如MRI以及多體學分析技術,追蹤大腦在接受賽洛西賓治療前後的改變,對了解賽洛西賓在人腦的作用機制會更有幫助。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澳洲作為全球先例,全世界都在等待澳洲發出後續的研究。早期搖頭丸有用於治療的研究,後來因為副作用,臨床捨棄此方式,迷幻劑的成分賽洛西賓則是過去從來沒有當作藥物治療使用,需要累積臨床數據。

李信謙說明,賽洛西賓作為藥物目前有限制,要評估一項藥物用在臨床是否有效果,需要同時有長期效果,並排除長期副作用,也要考量病人用藥行為以及臨床醫師和病人使用是否遵循用藥規定。但目前的賽洛西賓治療效果都來自短期試驗,有年齡、種族的限制,試驗中若沒有亞洲人就還無法知道台灣病患是否適合。也還不知道長期的效果。

李信謙認為,現有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藥物不是完全沒有效果,若台灣要跟進相關研究並評估是否需要准許迷幻劑成分作為藥物使用,必須要知道病患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可能不只一種),也需要先評估看台灣有多少病患需要這種治療。李信謙補充,各國醫療制度不同,病患會影響社會的程度不同,可能也是各國決定是否准許迷幻劑成分作為藥物使用的原因。

關鍵字: ESG永續憂鬱症心理精神澳洲醫學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