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越來越嚴重,IPCC科學家指出,地球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跨過暖化臨界值。(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台灣時間,昨晚(20日)發布最新評估報告,科學家指出,地球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跨過暖化臨界值,各國需要立即徹底擺脫化石燃料,以防地球過熱。2030年前必須減少相較於2010年一半的碳排,才能將地球的升溫控制在1.5度內。科學家指出,地球還有最後一次改變的機會,但這樣做需要全球合作、數十億美元投入與重大變革。學者則認為,暖化已經難以避免,即使達到2050淨零,世紀末升溫1.5度恐將成常態。
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所發布的AR6評估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天特別邀集專家學者,舉辦報告線上解析記者會。
中央研究院環變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當前的氣候狀態已經非常緊急,無論如何減碳,1.5度暖化已無法避免。即使達到2050淨零,溫度也不會立即下降,升溫1.5度在2100年將會成為常態。
許晃雄指出,現在氣候的狀態已經叫全球炙熱化,1990中後期出生的Z世代,將是人類面臨全球最嚴重暖化的世代,才剛出社會就要同時要面臨氣候衝擊,不只要同時照顧自己,還要同時扶養長輩與下一代。但他也說,挑戰同時也可能是新的機會。
▲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到全球,已不再是全球暖化而是全球炙熱化,專家指Z世代將面臨最大衝擊。(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報告中可見,氣候危害的特徵,已經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複雜、連鎖、系統性的複合事件,還會有氣候型與非氣候型的風險交互作用,以更高頻率的方式共伴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現有許多風險分布不均的情況,脆弱人口往往遭受更高的氣候風險,如:水災、風暴、乾旱等,主要與都市化、發展不平等有關,相較一般地區高出15倍之多。
石婉瑜指出,面對這樣的風險特徵,政府需要有跨部會與跨時空尺度的應對機制,並與私人及民間團體多方合作。
在這次的評估中「不當調適」的問題受到重視,石婉瑜提醒,短期內看起來有效的調適作為,若導致更多族群暴露在危害底下,恐會造成長期且難以改變的脆弱度與風險。不當的調適行為,很可能會加劇上述情況,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水利工程築堤為例,有些上游地區開發的逕流都集中到下游,變成下游的洪患。若只是築堤,可能只是短期因應,對長期減災沒有幫助。
減緩與調適行動也要小心跟永續發展目標間產生權衡(trade-off)。石婉瑜舉例,種樹減碳雖然是常見的減緩方法,但是綠地的經營管理也會產生水與碳足跡,永續與否應該綜合考量。若未正確選擇合適的樹種,也會改變棲地、影響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
石婉瑜指出,報告中不斷提醒,氣候政策與行動要提升公平性和包容性,讓受衝擊的地方民眾參與氣候決策並重視他們的聲音,才能確保當前的行動不是犧牲了一部分人的權益,在做不公平、不正義的調適和減緩。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解析,這份報告要求工業國家,應提出2030年之後新一期的具體減量目標,但台灣目前提出的目標24%,跟國際上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落差。由於國際間是要求2030減量43%、2040為69%、2050達到淨零,因此,台灣在2030的減量目標應該訂35%至40%,才能跟得上國際。
趙家緯指出,國際社會在今年底,將會要求各國提出更積極的2035年,台灣若要回應此要求,除了再生能源占比目標之外,更需重視需求面的政策目標。
▲種樹減碳雖然是常見的減緩方法,但是綠地的經營管理也會產生水與碳足跡,永續與否應該綜合考量。若未正確選擇合適的樹種,也會改變棲地、影響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示意圖為嘉大森林週活動 。(圖/嘉義大學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