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電從陸域風機發展到離岸風機,一路走來經歷過不少反彈,包括了居民、環團還有漁民的抗爭。(圖/記者林振民攝)
記者陳詩璧、顏如玉/專題報導
台灣風力發電起步比德國晚了10年,回顧風電引進台灣之初,風機因與居民搶地,經歷過不少抗爭,包括了苗栗「苑裡反瘋車」團體的大規模抗議、居民對於風機產生的噪音和眩影等一再出現。台中港風力發電廠興建完成後,風機發生3次意外,共7部風機倒塌和1部葉片燒毀的狀況,大多因為國外設置風機時未納入防震、防颱的概念。
近年,台灣大力建置離岸風場,則出現衝擊鯨豚生態以及當地漁民抗爭的情況,能源局除了要求開發商按照規範施行外,能源局也坦言,每階段性施作中有不少問題出現,但台灣過往沒有類似經驗,只能觀察國際經驗,政府再按台灣實行狀況修正調整。
▲曾有漁民在海上阻擋工作船作業。(圖/ETtoday資料照)
台中港風力發電廠2006年開始運行,2008年遇到薔蜜颱風,導致1部風機倒塌,當時造成了上億元災損。事故主因是當風力過大時,風電葉片會轉成風切面90度「順槳狀態」停止運轉,台中港這一系列風機,當時設計透過「電力控制」讓葉片維持在90度,只是沒想到,薔蜜來襲造成停電,發電機無法運行,迫使葉片旋轉到無法控制的程度才會倒塌。
▲▼2015年蘇迪勒颱風導致台中風力發電站的6部機座被吹倒。(圖/ETtoday資料照)
回想起這起事故,台電再生能源處陸域風電廠廠長劉全梤坦言,當時的同仁們看到風機倒塌後,都感到很震撼,台電緊急成立調查小組了解風機倒塌原因,才發現,原來這組風機荷蘭廠商,當初設計時沒有納入「防颱不斷電」機制,才會出現風機葉片狂轉到失控。
台電事後編列預算,調整控制葉片方式,但還沒有全部修改完畢,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來襲,又帶來更嚴重的損害,這次,一共造成6部風機倒塌。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提到,之後的做法,就是颱風來之前先切換成「順槳」,寧可颱風來前取消發電或降載,不要全力發動,進而減少損失。
▲2019年台中風力發電葉片燒毀,台電在現場吊裝拆除。(圖/台電提供)
台大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茂雄表示,「2019年又有一支葉片斷掉,葉片壞掉是正常的,用久還是會壞,是耗材,發現有問題的時候,你該換就要換。」也因為這幾次的風機損害經驗,讓能源局等相關單位找出問題,編列出屬於台灣的風機採用高規範。
▲台灣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茂雄提到,台灣風電起步比德國晚十年,國外有很多經驗台灣可以學習,但像颱風和地震等天災是國外較少見的,這些都要納入風電的預防規範內。(圖/記者沈君帆攝)
除了氣候因素,推動風力發電最大的挑戰,莫過於第一線居民、漁民的抗爭,以近年建設離岸風機為例,漁民主要認為風機搭建過程會影響捕撈到的漁獲品質,造成經濟損失。
對此,成功大學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主持人郭玉樹表示,彰化芳苑鄉和苗栗竹南當初在興建時,的確出現不同意見,後續靠地方漁會和開發商協調,討論補償價碼,並且簽定協議後才施工,總算順利推動,「估計第三階段預期也和一、二階段一樣辦理。」
能源局甚至規定開發商在施工時,必須派鯨豚觀察員在工程船附近巡視,若是有鯨豚出沒就立即停工。從錯誤中學習經驗,能源局逐一調整規範,面對缺電危機、能源轉型以及2050年國際淨零清碳計劃,台灣還有很多挑戰。
相關新聞:
►全球20大風場「台海佔16處」 離岸風電「疫後復甦」衝刺搭建
►陸域風機迎10年汰換期 900支葉片恐成「垃圾電」只能破碎掩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