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楠梓產業園區,台積電F22廠。(資料圖/記者姜國輝攝)
● 吳芥之/資深媒體人、大學助理教授
當立委理歪氣壯地指控「台積電被美國予取予求」時,背後暴露的不是對台灣經濟前景的憂慮,而是對全球產業現況的嚴重無知。若委員們願意稍微理解國際資本的結構,就會發現:台積電早已是一家「全球企業」,而非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國內企業」。
台積電在台灣註冊、繳稅、雇用員工,當然是台灣公司;但其股權高度國際化,外資持股比率高達73%,包括美國、新加坡、挪威等主權基金。若依藍委的邏輯,這家「外資超過7成」的企業要算哪一國的?難道要宣布它是「外國公司」嗎?
台積電的成功,正是全球化的縮影。在股權結構中,ADR託管專戶約占20.5%,是外資持股的重心;加上遍布全球的各大國際投資機構、退休基金與主權基金的持股,凸顯國際資本市場對台積電的信賴。唯有透過這般的全球募資能力,台積電才能以極具競爭力的資金成本擴充先進製程,維持技術領先優勢。那些喊著「不要被美國予取予求」的人,顯然對於高科技產業的資本邏輯一無所知。
再從地緣政治來看,美中貿易對峙已近8年,供應鏈移轉、分散已是全球趨勢。在「科技冷戰」的時代,選邊不是浪漫的情感考量,而是嚴苛的生存抉擇。
台積電赴美設廠,不是屈服,而是佈局。沒有與美國尖端技術同步發展,就沒有先進製程的技術合作,也就不會有EUV光刻機等高端設備的出口許可。反之,若「向西進」靠攏中國,就會被納入其「大煉芯運動」的封閉體系,斷絕與全球科技鏈共舞的管道。在野黨立委的「反美論」,本質上是無視於現實處境,仍舊沉睡在褪色的大中國夢境中。
口口聲聲說「守護經濟主權」的在野黨立委,其實對產業實況毫無理解。台積電赴美設廠,固然有成本挑戰,但帶動的是整個生態系的全球布局——從材料、封裝、設備到人才,這是讓台灣半導體在國際賽局中維持主導權的關鍵。真正的國際競爭,不在於一味守著本島的廠房,而在於能否以台灣為基地,運籌全球供應鏈。
在野黨立委若真關心台積電的前景,就該思考如何在地培育更多人才、提升研發能量,而非靠著民粹喊話拉低智商門檻。面對美中科技對抗時代,台灣唯一能做的不是「拒絕美國」,而是「提升自己」,用技術與制度贏得談判籌碼。
台積電真正的挑戰,不在產業的激烈競爭,而在台灣在野黨的一再掣肘。
半導體發展一日千里,搞不懂專業技術並不丟人;但不應該不懂專業又昧於全球政經局勢,卻又叫得最大聲,只是因為立委身份。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