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守護海洋作業安全。(採訪撰稿/記者黃稜涵;攝影剪輯/記者鄭遠龍)

記者黃稜涵/採訪報導

海風吹起,巨型風力發電機緩緩轉動,位於苗栗竹南外海的海能風場,每年穩定供電達38萬戶,是台灣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潛力場址中,首座完工並投入商轉的風場。身為同樣在海上作業的夥伴,海能風電深知漁民面臨的挑戰,自2024年起不僅陸續捐贈南龍區漁會450件救生衣,更捐贈電子海圖系統給新竹漁業通訊電台,攜手在地共同守護海上作業安全。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海能風電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苗栗竹南外海的海能風場,每年穩定供電達38萬戶。(圖/海能風電提供)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海能風電提供)

▲海能風電深知漁民面臨的挑戰,自2024年起陸續捐贈南龍區漁會450件救生衣。(圖/海能風電提供)

新竹漁業通訊電台前台長梁桂蘭表示,「以往船長通報時,受限於船上的設備或通訊環境,報出的經緯度常常不夠精確,我們只能一再重複詢問『請你再說一次』,但如果當下情況緊急,船長難免會感到慌張,更無法表達清楚。有時還會使用只有他們懂的行話,例如說『我在新竹漁港幾浬外』,卻沒有明確座標,叫海巡出動也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摸索。」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新竹漁業通訊電台前台長梁桂蘭表示,「以往船長通報時,受限於船上的設備或通訊環境,報出的經緯度常常不夠精確」。

她進一步指出,「有了電子海圖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通報效率變快了,現在他們只要報出船名或船編,我們點進系統就能立即定位船隻,了解目前的狀況與所需支援,像是傷病通報、派遣直升機或安檢巡查等,都能即時掌握並提供適切協助。」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梁桂蘭指出,有了電子海圖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通報效率變快了。(圖/記者鄭遠龍攝,下同)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過去依賴紙本與手繪比例尺標示坐標,不僅程序繁複也耗費時間,如今透過電子海圖系統,不僅能精準定位,搭配即時通訊設備,更大幅提升通報效率與航行安全。海能風電以實際行動投入在地,協助漁業數位轉型。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過去依賴紙本與手繪比例尺標示坐標,不僅程序繁複也耗費時間。

新竹區漁會顧問童錦杰分享,「當初是海能風電主動來了解我們的需求,知道我們渴望導入電子海圖後積極接洽,我們當然非常樂見,因為電子海圖對海上作業至關重要。未來也希望海能風電人員能常到漁會,多傾聽漁民的聲音,也能獲得更多第一手的在地資訊。」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新竹區漁會顧問童錦杰分享,「當初是海能風電主動前來了解需求,知道我們渴望導入電子海圖後積極接洽」。

海能風電以深耕在地20年為目標,始終將漁民權益與海洋永續視為企業責任的一部分,透過捐贈救生衣與導入電子海圖等具體措施,不僅強化漁民作業安全,也期望攜手各界展開更多元合作,凝聚地方力量。未來,海能將持續以安全為核心、永續為願景,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貢獻深遠影響。

▼海能風電透過捐贈救生衣與導入電子海圖,攜手地方守護海洋作業安全。(圖/海能風電提供)

▲捐救生衣、電子海圖!海能風電攜手地方 守護海洋作業安全▼             。(圖/記者鄭遠龍攝)

關鍵字: 海能風電漁民安全電子海圖台灣風電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