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減量化的契機 茶籽堂以包裝戰略重塑綠色消費

▲▼茶籽堂「替換瓶」登場!100_再生塑膠,實踐全新永續瓶器之路。(圖/茶籽堂提供)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補充包」的概念,許多人並不陌生。當洗髮精、沐浴露用完了,以補充包替代購買新瓶器,是常見的環保舉動之一;苦茶油洗沐品牌茶籽堂,卻採取了不一樣的做法。將旗下洗沐產品的補充包,全數更換為100%採用再生塑膠(rPET)製作的「替換瓶」。當消費者購入新的替換瓶後,只需將壓頭從舊瓶移至新瓶,就能直接使用,最後再把舊瓶回收即可。

每逢雙11電商盛事,業者年年加重促銷力道;而另一方面,因過度包裝、快遞貨運所製造的巨量垃圾問題也掀起批評聲浪。品牌在衝刺業績與顧及環保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去年的雙11檔期前夕,茶籽堂「替換瓶」登場。

這不僅宣告茶籽堂所有洗沐保養產品,已全數採用再生塑膠製作,遠遠超前環保署研擬2025年,化妝品等業者需將塑膠包裝的再生成分占比提升至25%的進度,背後更是一段長達5年,關於台灣永續瓶器的全新探索之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茶籽堂「替換瓶」登場!100_再生塑膠,實踐全新永續瓶器之路。(圖/茶籽堂提供)

▲茶籽堂「替換瓶」登場!100_再生塑膠,實踐全新永續瓶器之路。(圖/茶籽堂提供)

時間回到2018年,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對玲瑯滿目的地方創生方法論,正摸不著頭緒時,恰好有機會受邀至荷蘭參加循環經濟論壇,「我一去就知道,找到答案了!」茶籽堂執行長趙文豪難掩興奮說。

確立品牌兩大永續論述:溯源、平衡

取經回國後,確立了茶籽堂的兩大永續論述:「溯源」、「平衡」。

首先,永續最好的方式是從源頭改變,就像茶籽堂回到土地,「我們喜歡從源頭改變,因為源頭改變,後面也會跟著改變!這也是茶籽堂和別人最大的不同。」趙文豪回憶著此前啟動契作苦茶樹的初衷。

第二,永續的路徑很多,有機、零碳、無塑生活、地方創生、循環經濟……等,但沒有一套絕對標準,只要品牌選定路線,設定好目標和期程,平衡地往前走,就是好的開始;茶籽堂並不否定其他路線,只是每個品牌的核心價值不同。

從那時開始,茶籽堂便確定品牌的永續路徑是「循環經濟」,目標在2025年達到100%的產品包材,使用可回收材質;2030年100%的產品包材,使用最大比例的回收再製包材。

▲▼生產塑膠的過程中,常會產生邊角料或瑕疵品。茶籽堂應用這些再生塑膠,實踐全新永續瓶器之路。(圖/茶籽堂提供)

▲生產塑膠的過程中,常會產生邊角料或瑕疵品。茶籽堂的替換瓶身工程,選用廢棄塑膠回收再製的再生環保塑料rPET。(圖/茶籽堂提供)

「塑膠不是壞東西,而是太多快速的一次性消費才是問題;盡可能讓東西重複使用,減少浪費。」以前茶籽堂的塑膠瓶器,使用7號PETG材質,雖然可以回收,但因為在台灣使用量小,並沒有完善的回收系統。替換瓶身,成了茶籽堂的首要之務。

在挑選新材質時,茶籽堂和 REnato Lab合作,以使用需求、回收效率、是否容易回收以及低度環境衝擊等4大面向作為評判標準,最後選了將廢棄塑膠回收再製的再生環保塑料rPET。

光是替換材質還不夠,為了減少塑膠用量,茶籽堂更進一步追求瓶身輕量化,新瓶重量僅28克,較舊瓶減塑41%,「原先是100%的塑膠新料,現在是100%的再生塑料rPET,又少了41%,用量少得相當徹底!」

串聯供應鏈,從源頭開始減塑

沒想到為了這個輕量化初衷,茶籽堂整整熬了3年。趙文豪解釋,塑膠透過加熱流動,在模具上,每個點都有相對應的加熱器,一般的直線型瓶身,因為加熱係數相同,製作相對容易。

但第二代瓶身為了呈現舒服自然的圓潤手感,特意將瓶身設計成360度不對稱的無重複曲線,加上每批回收塑膠的原料狀態都不同,每個加熱點都要反覆測試,否則有些流的快、有些流的慢,就會造成厚薄不一;也因此,回收塑膠再製的瓶子,通常是做厚不做薄。

▲▼茶籽堂「替換瓶」登場!100_再生塑膠,實踐全新永續瓶器之路。(圖/茶籽堂提供)

▲茶籽堂推出替換瓶,完整化全系列洗沐用品 100_ 使用 rPET 再生塑料的拼圖。(圖/茶籽堂提供)

「一開始很慘,幾乎無法做出來!」趙文豪苦笑著說。他拿出過去無數的失敗品,有的軟到一捏就變型;有的硬到無法施力;有的上面軟,下面硬,一摔就破。他們更追求完美,希望壓頭和瓶頸之間不要有縫隙,然而,一但收縮率出問題,壓頭就會無法旋開。

模具前後修改不下數10次,每次耗時2周的艱鉅工程,讓從2018年開始啟動永續包材計畫,直到2021年才正式上市,就連上市後也持續微調,「因為塑膠在不同季節,收縮率也不同!」他苦笑說。

但這都不是最難的,真正的關卡是,「供應鏈願不願意花心思,幫你做這麼麻煩的事!對方要非常有耐性陪著走過調整的過程。」當時在台灣,幾乎沒有塑膠廠用回收塑膠製作瓶器。

為了尋找供應商,趙文豪整整花了8個月,跑了很多家塑膠廠,以願景說服,「未來台灣一定會用回收塑膠,你要不要成為領頭羊?」最後才找到願意配合的供應商,這也是對方第一次嘗試以回收塑膠材料製作瓶器。

不只替換瓶的瓶身,就連瓶蓋也採用同一家工廠的廢棄下腳料,直接在工廠生產製作,大幅減少運送碳足跡,預計一年可使用190公斤的下腳料。為了研發新瓶,趙文豪深入研究塑膠產業,現在說起塑膠侃侃而談,儼然是位「塑膠專家」。

▲▼茶籽堂執行長趙文豪自荷蘭取經,確立兩大永續論述-「溯源」和「平衡」(圖/茶籽堂提供)

▲茶籽堂執行長趙文豪自荷蘭取經,確立兩大永續論述-「溯源」和「平衡」(圖/茶籽堂提供)

他始終認為,「永續是一個生態系的改變,而不是單一的改變,所以才要串聯供應鏈。」這正是茶籽堂一直在做的「溯源」,供應鏈一旦改變,未來要生產類似的瓶子,便容易許多,「從源頭改變,永遠是最快的改變,只是先行者要花很多時間說服和試錯。」

話題只是一時 產品力才能令人感動

但新瓶器早在2021年就推出,和新瓶共用同一個瓶身的替換瓶,為何兩年後才上市?背後是一段用「替換」取代「補充」的思考過程。

早在2006年,茶籽堂就已推出補充包。雖然補充包使用的塑膠量,比塑膠瓶低上許多,但因為是好幾層黏合的複合材質,所以無法回收,「因為不能回收,就要把它淘汰嗎?」為此內部討論多次,最終還是回歸茶籽堂的「循環經濟」核心,決定汰換,即使替換瓶的成本是補充包的一倍,但茶籽堂卻未因此調漲。

以2022年來說,新瓶器一共減少了2,700公斤的塑料使用,更減少3,760公斤的原生塑料開採,由再生塑料取代。如今再加入替換瓶這個生力軍,未來新塑膠用量又能更加減少。

即使茶籽堂實踐永續不遺餘力,但趙文豪卻不希望溝通太多永續理念,而是回歸「產品力」。

他有感而發說,「從2004年的有機、2010年的文化創意產業、2015的社會企業、2018年的地方創生、到2020年的ESG,每一波浪潮,茶籽堂都參與其中,但能夠持續成長和放大的主因,不是因為議題,而是我們的產品力,只有東西好用,消費者認同,才是走得長遠的關鍵。」

人們或許會因為認同理念而購買一次產品,但卻不足以支撐品牌,只有扣合商業機制,才能支撐永續理念。如果消費者一定要買,那就盡全力把產品做好,讓消費者用了之後喜歡,再進一步發現,原來瓶身是回收塑膠再製,而不是大聲疾呼「這個瓶子很環保」。

就像他在2016年就回到源頭關注原物料、契作苦茶樹,甚至在宜蘭大南澳的發起朝陽社區復興計畫,不僅設立里海生活門市、協助社區餐廳、打造NANIWA HOUSE 1共享辦公室,今年還要推出朝陽見學之旅,扮演城市與土地間的橋樑,帶領更多人們走進朝陽社區,親身感受土地的美好,這也是茶籽堂實踐永續的終極目標,「我們要讓大家知道,一個品牌在源頭做的事,這才是真正感動消費者的關鍵。」

從清潔用品起家,到跨足農業、社區再造,再到循環經濟,茶籽堂從土地、供應鏈不斷溯源,一次次為產業提出了新的永續思考路徑,以非典型的態度試圖闖出一條康莊大道。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