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事故悲劇 學者:審慎發展水下科技並規劃法規

▲▼鐵達尼號觀光潛艇「泰坦號」(Titan)失聯。(圖/路透)

▲由海洋之門探險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發起的付費觀光潛水器「泰坦號」出發後不久失去蹤跡,經過多日探索,美國海岸防衛隊在22日證實發現泰坦號殘骸,並推測它在深海內爆解體,艙內5人可能瞬間死亡。(圖/路透)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探索百年沉船鐵達尼號的潛水器「泰坦號」(Titan)日前在深海內爆,釀5人罹難,事件引起國際關注。國立中山大學研發長兼水下載具研發中心主任王朝欽,以及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陳信宏表示,深海觀光產業興起,但民用載人水下載具尚缺強制性安全規範。此事件一方面提醒我們海洋環境異常險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遵循安全設計規範的重要。專家們另同時呼籲,政府如有發展水下科技的規劃,應該儘早在法規上、產業推動上開始規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SMC)水下載具與海下科技研究領域的兩位學者,針對可能的事故原因與水下載具所需的安全評估提供專業意見。王朝欽說明,水下載人載具(submersible)或是潛艇(submarine)在載人入海航行前,必須經過反覆測試,這些過程很難被一個固定(routine)的程序評估後就「可以保證安全」,因為每家製造商的設計、規劃、用途都不一樣,幾乎沒法統一。這跟陸上的汽車製造、測試、駕駛等幾乎都有規範,大不相同,水下載具很難標準化。舉例而言,水下沒有紅綠燈,也沒有GPS定位與導航,而且大部分區域都是黑暗與未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信宏則表示,潛艇失事的可能原因很多,如果是失去動力或是艙體水密失效造成滲水,通常潛艇艙體仍會保持完整。但依據美國海岸巡防隊目前在鐵達尼號船艏附近發現的泰坦號殘骸碎片來推斷,確實以內爆的可能性最高。他指出,會發生內爆,通常是艙體結構耐壓設計強度不足或出現弱化(例如:微小裂隙、應力集中、疲勞破壞),不過,以泰坦號曾多次探訪鐵達尼號來看,其艙體初始設計強度應該可以承受3,800公尺水深的壓力,所以推斷內爆發生的原因是艙體耐壓強度弱化的可能性較高。

關鍵字: 泰坦號海洋鐵達尼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