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風機心臟」出口基地 外商佈局亞太離岸風電核心

▲西門子歌美颯離岸風力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再生能源,離岸風電,風機,葉片,裝置藝術,玻璃纖維。(圖/記者顏如玉攝)

▲西門子歌美颯離岸風力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圖/記者顏如玉攝)

記者陳詩璧、顏如玉/專題報導

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加上需要自產能源,台灣近年將再生能源視為重要政策,喊出佔比須在2025年達到20%,其中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要達到5.7GW,相當於207億度電,能提供560萬戶家庭年用電量。不少外商看準這股商機,紛紛來台佈局,其中,全球離岸風機巨擘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選擇台北作為亞太總部,希望將台灣打造成出口離岸風電零組件的國家。

台灣在離岸風電產業沒有相關經驗,要投入全然陌生的領域,首先就要向已經成功運行的歐洲國家學習,不過因為地理條件不盡相同,台灣還可能碰上地震、颱風等狀況,因此政府制定了三階段的開發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府制定三階段開發離岸風電。(圖/記者林振民攝)

▲政府制定三階段開發離岸風電。(圖/記者林振民攝)

第一階段先從建立「示範風場」開始,確定法規、技術和資金都到位,目前2座風場都已經進入商轉,接著第二期開發「潛力場址」,開放風電廠商申請開發風場,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採競價模式,讓開發商自行選擇風場位置,根據能源局技術組組長陳崇憲表示,目前共有14案獲得場址備查許可,申請容量約14GW,之後會再進行環評等相關審查。

一台風機動輒要投入上億資金,成本相對高出許多,台灣剛剛踏入離岸風電,該如何吸引廠商?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因此一個政府的決心和一個穩定的政策相當重要,「我們從2016年喊出轉型後,就一直堅定推動綠能,很多廠商看到台灣的希望,也就願意進來投資設廠。」

除了政策,外商看好台灣發展離岸風電,一部分也是因為台灣的先天優勢。李君禮提到,台灣海峽地理位置優異,整年都有風,「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光是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

▲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光是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圖/王譯萱製)

▲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光是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圖/王譯萱製)

政策加上天然環境,台灣的離岸風電夢,就差外商進場佈局。離岸風電要成功發展,開發商達德能源(WPD)董事長王雲怡給出三個因素,第一當然是大自然的禮物,也就是天然的風資源,「這部分台灣得天獨厚,擁有非常適合的風力。」

第二則是需要政策的輔助和扶持,王雲怡說,這在全球都是一樣的,新能源一開始會碰到許多問題,政府在躉購費率的訂定以及各部會的協調上,需要做好非常順暢的「橫向協調」。

台灣是沒有傳統化石燃料的國家,非常倚賴國外進口能源,97%以上的能源都是取自國外,以石油、煤炭、天然氣為主要項目,王雲怡強調,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嚴重的國安問題,「光是基於國安問題,台灣就必須發展『自產』能源。」

目前台灣離岸風機已有苗栗和彰化芳苑外海、總共43台離岸風機正在運轉,2021年兩座風場發電量約5.52億度,以一戶一年用電量292度來換算,能供188萬9975戶使用,相當於台南、高雄居民用一年。

▲台灣離岸風機已有苗栗和彰化芳苑外海、總共43台離岸風機正在運轉。(圖/王譯萱製)

▲台灣離岸風機已有苗栗和彰化芳苑外海、總共43台離岸風機正在運轉。(圖/王譯萱製)

李君禮表示,國內產業發展急起直追,有望可以成為亞洲的生產基地,「在亞洲我們不是第一個推動離岸風電的國家 ,但我們是第一個成功的國家,就連日本都受到鼓舞。」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也樂觀看待台灣離岸風力發展。

政府發展離岸風電的決心,都讓外商看在眼裡,年前有丹麥永續企業的沃旭能源(Orsted)在台灣設立亞太總部,近年則有西門子歌美颯將「風機心臟」、也就是機艙組裝廠,設置在台中港,不僅是設立於歐洲區以外的第一座組裝工廠,也是亞洲第一座。

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Niels Steenberg)說,台灣目前在離岸風電可以說是「領頭羊」的角色,他也希望在台灣建立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產業鏈,「因為我們目光不只放在台灣,更希望能大量製造壓低成本,朝海外發展,將台灣打造成出口的國家。」

▲西門子歌美颯將「風機心臟」設置在台中港。(圖/記者陳詩璧攝)

▲西門子歌美颯將「風機心臟」設置在台中港。(圖/記者陳詩璧攝)

只不過,台灣海峽雖然因為地理位置優良,夏天有西南風、冬天有東北風,但也因此影響到海象,台大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茂雄坦言,不像歐洲,一年四季都可以出海,台灣只能在扣除11月到3月之間的其他9個月出海,加上因為疫情影響工程延宕,幾千位國外技師進不來,「今年算一算有1.5GW的風場要完工,因此從4月開始,大家陸陸續續都在趕工。」

除了氣候影響建造進度,還有學者認為,面對未來風電產業的佈局,「人才」有沒有跟上,也是一大隱憂。

成功大學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主持人郭玉樹認為,台灣目前研究風電的學校有限,一定要想辦法跟國際接軌,否則各個開發商將人才送往海外訓練再回國,往往只會待在自家公司,主因是開發商的薪水優渥和現場操作的機會,回到學校教學機會不大。

▲離岸風電發展還有重重考驗。(圖/記者梁建裕攝)

▲離岸風電發展還有重重考驗。(圖/記者梁建裕攝)

另外,雖然目前看來,所規劃的海域是最佳發展區域,但有些區塊其實水深超過70公尺。他表示,以開發商角度來看,成本太高不適合設置,還有目前開發可能走向「混合式」,也就是大風機結合小風機,「這其實不太可行,因為會出現『擾流』的情況影響風力。」

德國風力發電發展多年,卻由盛轉衰,郭玉樹提醒,這個過程也不能忽視,「因為2030年後,台灣在離岸風電的重心會轉向『運維』,成本相對較高,若是想要出口日韓,還得留意越南政府的優惠補助影響。」因此廠商該如何有效運用、政府該如何推動,都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相關新聞:

►全球20大風場「台海佔16處」 離岸風電「疫後復甦」衝刺搭建

►陸域風機迎10年汰換期 900支葉片恐成「垃圾電」只能破碎掩埋

►全台唯一「風機維修」女工程師 爬23樓高「邊修邊晃像衝浪」

►颱風吹壞7部風力發電機 風機葉片「本土化」防震防颱

 

關鍵字: 風機心臟外商亞太離岸風電核心風力發電離岸風電專題報導再生能源西門子歌美颯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