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華/著重短期獲利與股價表現 矽谷銀行迎來破產命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最根本的是金融機構治理,相對於一般產業,不能過度重視股價表現。

▲美國矽谷銀行遭到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大門貼上政府公告。(圖/記者陳瑩欣攝)

● 葉銀華/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為了防止系統性風險蔓延,美國聯準會、財政部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3月12日共同發表聲明,對於矽谷銀行的存款戶進行全額保障。原本每位存款戶在每家銀行的存款保險最高是25萬美元,現在變成全額保障,可說此事件有超過純粹是地區銀行倒閉的影響層面。到底矽谷銀行倒閉對我們有何啟示?

著重眼前獲利 大難終將臨頭

首先,若金融機構的治理偏重眼前獲利,終究會有災難降臨。矽谷銀行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的股價,在2020年2月底新冠疫情爆發前為208美元,到了2021年11月上旬漲到747美元,為什麼會有一年九個月股價大漲2.6倍的榮景?即使到了2022年3月也有約550美元的價位。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聯準會進行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其資產負債表從約4兆美元,暴增至8.9兆美元。再者,因疫情帶來在家工作型態之電子產品需求,使矽谷科技產業獲利大增。此時,矽谷銀行的經營模式起了變化,以幾乎不用付利息取得大額的活期存款(來自科技產業),轉投資美國長年期的公債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賺取平均約2%的利差報酬。此項經營模式可說是利差交易,而且表面看似穩健、無風險,讓矽谷銀行食髓知味大賺此種容易錢,加大金融資產投資(占存款高達近七成),而有著亮麗的獲利表現,使母公司股價有著二年多頭的格局。然而美國聯準會自從去年下半年的暴力升息、全年升息17碼,隱藏的危機終究在今年3月爆開來!

全面性的風險管理不容忽視

▲為因應大額提款,矽谷銀行只能賣出原本投資的債券來因應,但卻因升息效應而使債券價格大幅下跌,矽谷銀行產生明顯損失。(圖/路透)

其次,金融機構不能忽視全面性的風險管理,特別是流動性風險。上述矽谷銀行的利差交易看似沒有風險,但其實並非如此!此種利差交易在銀行資產負債表會造成「短期資金長期使用(短期負債、長期資產配置)」之期限錯配的問題,因而帶來流動性的巨大威脅。在聯準會暴力升息後,一些近似無風險的短期金融商品提供不錯的報酬率,吸引矽谷銀行之存款戶(科技業)提款進行投資,或者提款因應終端需求下降之營運所需。為了因應大額提款,矽谷銀行只能賣出原本投資的債券來因應,但卻因升息效應而使債券價格大幅下跌,矽谷銀行產生明顯損失。為了提高資本適足性,矽谷銀行必須增資,但危至臨頭,金融機構增資計畫不可能達成,矽谷銀行被迫賣出更多的債券應付不斷增加的提款,損失更加巨大,終究面臨被接管的命運。要強調的是,出事前矽谷銀行母公司股價還有267.8美元,外界根本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給了矽谷銀行執行長事前賣股的機會。

金融機構不能過度重視股價表現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金融機構治理,相對於一般產業,不能過度重視股價表現。矽谷銀行上述的經營模式完全表現出管理層著重短期獲利與股價表現,更深層的是他們要鞏固職位與獲得優渥的薪資成長,但銀行面對的卻是深不可測的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一旦引爆 可是會要了命!

綜合而言,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平常看似不明顯,但一旦引爆就會要了金融機構的命。台灣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如果有著期限錯配、貨幣錯配問題,遇到利率大幅變動,都有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此時為了存戶、保戶權益,更不適合以資本公積、法定盈餘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

▲矽谷銀行的經營模式完全表現出管理層著重短期獲利與股價表現。(圖/路透)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