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曝「地球被太空垃圾包圍」 軌道高度500公里以上為重災區

▲太空垃圾示意圖。(圖/翻攝羊城晚報)

▲近地太空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已經將地球團團包圍。(示意圖/翻攝羊城晚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愈發頻繁,近地軌道上除密佈著衛星、飛行器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成為人類執行太空任務的隱患。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透露,軌道高度在500至1000公里的區域是太空垃圾的「重災區」,「雖然太空垃圾已經將地球團團圍住,目前國際上已經能夠對大多數具有較大威脅的太空垃圾進行追蹤編目,從而在航天活動中對其進行合理規避。」

▲太空垃圾示意圖。(圖/翻攝羊城晚報)

▲太空垃圾對人類的太空任務具有潛在威脅。(示意圖/翻攝羊城晚報)

《科技日報》報導,不久前,一大塊俄羅斯太空垃圾靠近國際空間站(太空站),導致國際空間站不得不進行機動規避,這也導致了宇航員(太空人)原本預定的太空行走計劃被迫中斷。2022年12月15日,俄羅斯「聯盟MS-22」號飛船發生洩漏事件,經檢測發現該飛船存在一個0.8公釐的洞,可能是由微隕石或小塊太空垃圾造成。

分析指出,如果能夠給地球拍張全景照片,並將地球太空軌道上目前能夠被監測到的太空碎片以及失效衛星等太空垃圾全部標記出來,將會得到一幅「地球已經被密密麻麻太空垃圾包圍」的震撼照片。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圖/CFP)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圖/CFP)

楊宇光表示,除了少數因達到使用壽命或故障而失效的衛星外,大多數太空垃圾,尤其是數量巨大但體積微小的碎片垃圾,主要是由失效宇宙飛行器解體或太空垃圾相互碰撞造成,「失效航天器、大碎片解體或碰撞後會形成大量小碎片,小碎片之間還可能會繼續發生碰撞,產生數量更多、體積更小的碎片。」

據了解,近地軌道高度在500至1000公里的區域過去存在大量衛星,互相發生碰撞的可能性較大,這一範圍內大氣十分稀薄,物體繞地球旋轉的速度下降緩慢,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脫離原軌道,墜入大氣,成為太空垃圾的「重災區」。

至於軌道高度300至400公里區域,大氣密度較高,太空垃圾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受大氣阻力影響降低高度,最終落入大氣層中燒毀。

楊宇光分析,雖然人類已經可以對部分太空垃圾進行有效的編目管理,但對於如何批量處理這些太空垃圾,仍然缺乏直接高效的辦法,「太空垃圾都處在不同軌道上,如果要靠近它們就需要不斷變軌,變軌需要消耗推進劑,成本太高,因此這種辦法無法用於批量處理太空垃圾。」

楊宇光建議,未來處理太空垃圾可能行之有效的辦法,要先區分太空垃圾所處的軌道高低和體積大小,針對性地採取不同手段,軌道高度特別低的太空垃圾無須進行過多干預;處於低軌上部且體積較小的太空垃圾,可使用帶有半導體雷射器的衛星,高能量雷射光會將垃圾部分氣化,蒸氣的反作用力會減小其運行速度,從而縮短墜落時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