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李沃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下 台灣綠色金融的機會與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目前已有不少國內銀行參與綠色產業融資,並將赤道原則授信政策中;第一銀行及兆豐銀行均已簽署赤道原則,其餘公股銀行預計2022年底前全數完成簽署。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甫落幕不久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有近200個國家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各國需在明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減少碳排放業已成為各國積極推動的主要政策。

然而,欲達「淨零碳排」目標,資金不可或缺,綠色金融於焉成為本次峰會焦點。

包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要籌錢對抗暖化,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銀)副總裁包曼(Mark Bowman)也提及,該銀行主要致力與私部門合作,將資金導入全球38個國家的計畫,加強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衝擊。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拜登,英國,綠色金融,綠色基金,赤道原則,G20,ESG,碳權

▲美國總統拜登出席COP26。(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歐銀推出名為「氣候行動高影響力夥伴」的基金(High Impact Partnership on Climate Action, HIPCA),藉此籌集資金,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強對抗氣候變遷的韌性及環境保護,已獲得英國允諾注資5,000萬英鎊。

此外,由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英格蘭銀行前總裁卡尼(Mark Carney)宣布加總資產規模130兆美元,聚集了450多家金融機構參與的「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簡稱GFANZ」(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承諾將在2050年之前,讓旗下所有資產成功達成淨零碳排放,並以未來投資、融資與資產配置規範,藉由金融驅動改變。

而因應此一趨勢,發展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及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儼然成為全球共識和潮流。那麼,台灣的發展現況如何?有那些機會與挑戰?

綠色金融領域廣泛 各國如火如荼

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是指金融機構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如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專案投融資、專案營運、風險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務,並以優惠的信貸資金支持低耗能及或低汙染產業。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為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的金融體系。進一步言之,綠色金融的範疇大致可區分為綠色企業融資、綠色消費金融(如綠色消費信用卡)、綠色資產管理(如綠色基金)、綠色股票指數、綠色債券指數、碳金融以及綠色保險、綠色信評服務等。

英國早於2012成立全球首家以綠色放款為主的「綠色投資銀行(Green Investment Bank, GIB)」;亦為赤道原則(EPs)及責任投資原則(PRI)的責任簽署機構,主要係以資助英國各地綠色基礎建設。德國「復興信貸銀行, KFW」則是專營綠色信貸產品。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拜登,英國,綠色金融,綠色基金,赤道原則,G20,ESG,碳權

▲近年氣候變遷加劇,也帶動綠色債券市場高速擴張,櫃買中心於2017年4月正式公告綠色債券辦法,讓台灣也進入可發行綠色債券的國家之列。(示意圖/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提供)

而因應 2015年底的巴黎氣候峰會所達成的協議,中國大陸、英國、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政府積極採取行動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如香港金融發展局則於2016年端出「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計畫。

中國大陸由於人口老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快速,對環境改善需求迫切,因而積極地發展綠色金融。不僅訂有相關辦法,人民銀行亦已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

更於2016年9月舉行的杭州G20峰會中將綠色金融議題引入G20議程,推動建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台灣發展綠色金融的機會與現況

因應全球發展趨勢,台灣銀行公會也於2014年3月參考「赤道原則」精神,增訂「會員授信準則」,要求銀行業審查借款企業是否善盡環境保護、企業誠信與社會責任,並納入貸放案件的評估。

據悉,目前已有不少國內銀行參與綠色產業融資,並將赤道原則授信政策中;第一銀行及兆豐銀行均已簽署赤道原則,其餘公股銀行預計2022年底前全數完成簽署。

金管會參酌國際綠色金融相關作法,並配合國內重大政策需求及國情環境,於2017年擬具「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接著又於2020年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以接軌國際推動永續金融趨勢為主軸,期能透過公私機構協力推動,包含授信、投資、資本市場籌資、促進綠色金融商品或服務深化發展、審慎監理等,朝建構永續金融生態系的方向前進。

並進一步擬訂再強化上市櫃公司資訊揭露品質與內容,以及建立我國永續金融分類標準等措施,期程約二年半,實施至2022年底。此外,也建立可持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之櫃檯買賣制度,期許能透過資本市場與金融機制引導企業及投資人重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議題,藉由公私部門之協力合作達成臺灣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目標。

截至今(2021)年5月底,本國銀行對綠能產業放款累計餘額已達1兆2,619億元(台幣,以下同),跟2020年底相較,今年前5月就增加762億元,為去年一整年的2.37倍,成長快速。

而綠色債券(Green Bond)是指企業或銀行透過舉債方式發行有價證券,並將所募集資金直接或間接全部用在「綠色投資計畫」;而所謂的綠色投資計畫則包括基於氣候、環保、節能、減碳等目的之投資。

近年氣候變遷加劇,也帶動綠色債券市場高速擴張,櫃買中心於2017年4月正式公告綠色債券辦法,讓台灣也進入可發行綠色債券的國家之列。截至今年4月30日,台灣發行之綠色債券規模達1,538.6億元、可持續發展債券規模為493.4億元,合計已逾2,000億元。櫃買中心另於今年5月推出社會責任債券(Social Bond),與既有之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整合為永續發展債券(Sustainable Bond);永續發展債券之發行與掛牌制度至今已正式出爐,應是此台灣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拜登,英國,綠色金融,綠色基金,赤道原則,G20,ESG,碳權

▲奇美實業曾發行新台幣50億元綠色債券。(圖/ETtoday資料照)

綠色保險商品方面,目前已有意外污染責任保險、住家綠能升級附加條款、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以及離岸風電綜合保單與可供太陽光電投保之安裝工程綜合保險及電子設備綜合保險等。

另根據彭博數據,2020年全球ESG ETF的淨資金流入達到581億美元,超越2012至2019年間的資金流入總和,其中,台灣市場去年ESG基金規模已達到29.44億美元,年增率336%,居亞洲第一。

台灣發展綠色金融面臨的挑戰

雖然,台灣在發展綠色金融領域已上軌道,也有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挑戰必須克服,舉犖犖大者如下:

一、綠色金融專業人才不足:在全球發展綠色金融風潮下,相關人才自是不可或缺。尤其,各國都在加強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措施,對永續金融領域人才需求也大增。

而台灣在此一領域的人才明顯不足,筆者建議,除了要透過大學及專業團體培育綠色金融專業人才外;也要結合金融研訓院的綠色及永續金融人才培訓計畫著手,同時也要廣吸國際人才。

二、降低綠色融資授信風險:綠色融資往往金額相當龐大,風險也隨之提高;因而,銀行應速建立對綠色產業相關專業之授信風險評估及貸後追蹤的機制,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三、發展國際板的綠色金融商品:如本文前述,台灣已發行綠色債券,但應進一步國際化、才能將市場做大;此外,推動國際化的綠色基金、綠色股票、綠色股票指數亦應加速。

四、建立碳權交易所:鑑於2030減碳目標,台灣應速建置碳排放資料庫,建立碳排放量盤查、查證、登錄制度,訂定減量目標、核配額度及交易人資格等,以循序漸進導入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進而成立碳權交易所及開發碳權相關商品,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熱門點閱》

► 陳一新/拜習會氛圍改善 戰略競爭不變

► ET民調》和光同塵/別讓零和對抗的公投 成了台灣民主的常態

► 拜習會》顏建發/台灣議題是美中「龐氏騙局」牌具

► 1218公投》吳崑玉/在民主政治高速公路上 台灣僅學會直線加速——「選舉」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

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