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空品監測結果出爐!「臭氧首超過PM2.5」成主要指標汙染物

▲▼空氣污染,空汙,pm2.5,空氣品質指標AQI,霧霾,霾害,細懸浮微粒,污染源,過敏原,致癌物,公害。(圖/記者李毓康攝)

▲環保署表示,近5年空氣品質指標良好等級比例上升。(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環保署今(29日)公布統計109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細懸浮微粒(PM2.5)等各項汙染物年平均濃度均下降,臭氧(O3)由緩增變為略降,並呈現整體空氣品質逐年提升趨勢,不過,今年起臭氧8小時占比首度超過PM2.5,成為空品不良主要指標汙染物。

環保署表示,近5年空氣品質指標(AQI)良好等級比例上升,良好與普通等級合併(109年AQI≦100)計算站日數在今年已超過9成,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站因細懸浮微粒造成空氣品質指標AQI紅色警示次數,也由108年的146次,下降為15次(109年),顯示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保署指出,空氣品質不良(AQI > 100,橘色提醒,對敏感者有影響等級及以上)日數逐年下降,導致空氣品質不良主要汙染項目發生變化,細懸浮微粒及臭氧8小時均為歷年主要指標汙染物,自108年起,臭氧8小時占比首度超過細懸浮微粒,成為空氣品質不良的主要指標汙染物,其原因為PM2.5濃度及其影響持續下降,臭氧濃度變化或減少量較不明顯所致。

▲▼環保署公布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初步統計結果。(圖/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公布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初步統計結果。(圖/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說明,雖然臭氧8小時為主要指標汙染物之占比逐年上升,但實際發生不良站日數近2年已逐年下降,由長期監測結果來看,臭氧(O3)最高濃度亦已下降。深入分析臭氧濃度變化,由臭氧前驅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近10年持續降低趨勢,說明不易生成高濃度臭氧,使高濃度臭氧發生次數降低。而氮氧化物濃度下降,減緩臭氧被反應消耗,使臭氧濃度呈現增加情形,此外,境外移入臭氧濃度亦有增加,墊高臭氧背景濃度。

為探究空氣品質改善相關環境變化,環保署提到,由中央氣象局觀測結果發現,109年全年累積雨量減少,發生低風速的總小時數增加,在氣象條件上並不利於微粒洗除及擴散,但細懸浮微粒濃度仍較去年降低,顯見空氣品質防制效果,氣象局能見度觀測網結果,亦較去年提升,與PM2.5濃度降低具備一致特性。

環保署強調,空氣汙染防制方案(109年至112年),針對固定汙染源、移動汙染源、逸散性汙染源及綜合管理等4大面向持續推動原生性粒狀汙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之排放減量。經共同努力下,109年1月至12月20日PM2.5全國平均為15.0μg/m3、108年同期為17.2μg/m3,同期濃度大幅改善,期儘早達成112年細懸浮微粒全國年平均濃度15μg/m3,且細懸浮微粒「空品良好每年增1% 空品不良再減半」之目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