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文化資產付出慘痛代價,位於台南的「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千年紅檜五門大牌樓一夜傾頹 。(圖/翻攝自Facebook/南鯤鯓代天府)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雲嘉南與彰化沿海地區遭受輕颱丹娜絲侵襲及外圍環流影響,台灣文化資產付出慘痛代價。南鯤鯓代天府的千年紅檜五門大牌樓一夜傾頹、彰化鹿港老街與300年歷史的天后宮難逃水劫,「史詩級災難」場景令人痛心。然而,這些文化浩劫早在2023年綠色和平所發表的《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報告中,就曾明確提出警告。綠色和平強調,若缺乏積極減碳與氣候治理,台灣世代記憶恐將持續流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台南北門、著名的王爺信仰中心南鯤鯓代天府,建廟以來就開始嚴防海水倒灌,加高地基。根據推估,2050年代天府周遭低窪地帶,30年後四周將被海水覆蓋,退縮的海岸線不僅威脅北門居民的家園,也讓代天府成為孤島。
丹娜絲是120年來首度登陸嘉義的颱風,為台灣西南部帶來13級強風,創下台南歷史第3高紀錄。位於台南的「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屹立42年的千年紅檜木牌樓,在強風下轟然倒塌,成為全台罕見全實木榫接工法宗教建築的重大損失。彰化鹿港則連日暴雨、海潮倒灌,300年歷史的天后宮與老街全泡水,地方生活秩序陷入混亂,居民甚至得追的垃圾車,只為清理積壓多日的廢棄物。
這場文化浩劫,正如綠色和平2023年所警示:台灣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與台南北門等「文化四景」,皆正面臨極端天候、強降雨、海平面上升等威脅。以鹿港為例,近15年梅雨期總降雨量比過往增加25%,30年內4度出現超過200毫米的豪雨,2050年大雨發生日數恐將倍增。南鯤鯓代天府則因地勢低窪,早已長年防範海水倒灌,專家警告若趨勢持續,未來恐成「文化孤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經理陳詠仁表示:「這次丹娜絲路徑與強度造成西南部文化與民生損失,氣候變遷導致的文化消逝與氣候通膨,已成為無法忽視的危機。政府必須加速推動減碳與氣候調適,才能治本。」
據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東亞和東南亞的颱風威力增強了12%至15%。風速大於210公里的強烈颱風數量比1970年代後期增加至少一倍。由中研院及中央大學主編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亦指出,未來侵台颱風將受氣候暖化影響而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反而會有增加趨勢,海平面也會因颱風暴潮影響,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專案主任張皪心則呼籲,面對日益加劇的災害,台灣必須從「防災」升級到「氣候治理」,將守護文化資產納入國家氣候政策核心,制定前瞻性淨零路徑,強化氣候調適與能源轉型,才能真正回應民眾與歷史的需求。
環團早已敲響警鐘,丹娜絲帶來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氣候危機下文化消逝的警訊。台灣正站在保存文化資產與氣候治理的關鍵十字路口,政府與社會都不能再忽視。